- 赴郑记(五)
正在进行中的以“中华文明标识构建与艺术呈现”圆桌研讨,将邀请十二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诠释研讨主题。看着醒目的研讨题目,我自己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金器、玉器和象牙的图像,这些文物,集中了古蜀文明的独特信仰与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这岂不就是青铜器纹饰中的文明基因密码么。
在距离郑州约170公里的河南安阳殷墟的青铜作坊遗址上,三千年前的陶范残片依然镌刻着饕餮纹的棱角。这些被时间锈蚀的纹样,恰似中华文明基因的密码本,以艺术形态保存着先民对宇宙秩序的认知与表达。当我们将文明标识的建构视为一种集体记忆的编码过程,艺术便成为承载文明基因的核心介质。
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并非单纯的装饰符号。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曾指出,这些“动物助理”是沟通天地的媒介,饕餮双目中凝固的正是“绝地天通”神话的视觉转译。良渚玉琮的八角星纹、汉代漆器的云气纹、唐代织锦的联珠纹,这些标识系统在造型法则中暗含着中国人对时空的独特理解——将混沌宇宙纳入方圆规矩,在秩序与流动间建立动态平衡。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本质上是以水墨建构的文明坐标系。平远、高远、深远的透视法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丈量,更是士大夫阶层构建精神世界的空间语法。这种艺术法则的传承,使得不同时代的山水画始终保持着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视觉诠释。
在数字技术重构文化感知的今天,故宫博物院将《千里江山图》转化为沉浸式艺术展项。当观众穿行在青绿山水的光影中,触摸的不再是绢帛的肌理,而是文明基因在数字媒介中的重新表达。这种转化印证了本雅明的预言:机械复制时代并未消解艺术灵光,反而创造出新的文明认同场域。
从甲骨卜辞到数字编码,中华文明的标识系统始终遵循着“器以载道”的生成逻辑。这些艺术化的文明基因,既是过往岁月的精神结晶,更是面向未来的动态密码。当我们在三星堆纵目面具的瞳孔中看到AR技术的反光时,文明的链条正在完成又一次创造性的衔接。(林宏/文)
来源:林宏文艺评论家公众号 责编:一带一路微视,一带一路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