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郑记(六)
写完上一段落,还是有些意犹未尽。想起去年故宫博物院《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全国巡展。其中有一个单元是运用全新AI技术,实景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观者游走在声光电触控的长卷之中沉浸式体验。这个场景揭示了中国画艺术作为文明载体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中华文明基因组的艺术化显影。
中国画的笔墨系统堪称文明基因的转录图谱。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气、韵、思、景、笔、墨”六要,构建起完整的艺术表达体系。就像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敦煌壁画的飞天造型。中国画通过程式化的笔墨语言,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学、温润敦厚的中和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元代倪瓒的“逸笔草草”,明代徐渭的泼墨大写意,清代八大山人的白眼向天,都在看似随性的笔触中凝固着特定的文化密码。
长卷形制的时空叙事暗合着中华文明的认知范式。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达六米的横卷展开过程,恰似司马迁《史记》纪传体的历史长卷;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三远法”构图,与《周易》“观物取象”的思维模式形成互文。这种“游观”式的视觉体验,打破了焦点透视的物理局限,使观者在画前移步换景时,完成对文明图景的精神漫游。
当代水墨的创造性转化,正在重塑文明标识的现代语法。近年来,徐冰的《背后的故事》系列用装置艺术解构传统山水,邱志杰的《万物系列》将水墨与数字媒介嫁接,还有我自己的学生靳志强的《裂变—互融》多维空间语言的叠加,这些实验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当代艺术语法对文明基因进行重新编译。就像三星堆青铜面具的抽象造型在当代设计中获得新生,中国画的核心基因——对意境的追求、对生命的观照、对和谐的向往,正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萌发新的艺术样态。
当人工智能开始学习创作水墨画时,我们是否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随意的皴擦点染中,实则包含着文明演进的深层逻辑。中国画不仅是墙上的艺术品,更是流动的文明基因库,在笔墨枯润间记录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在章法布局中延续着文化传承的创新密码。这种以艺术为载体的文明标识构建,恰如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的色彩,在时间的长河中持续释放着文化能量。(林宏/文)
来源:林宏文艺评论家公众号 责编:一带一路微视,一带一路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