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郑记(七)
作为中华戏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戏曲以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为支柱,构建起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系。在当代文化语境下,河南戏曲通过经典剧目的创新演绎与艺术家的精湛呈现,不仅传承了传统美学精髓,更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回应时代命题。
河南话剧院一级演员蔡小艺主持;中国评协理事,浙江评协副主席、秘书长沈勇和中国评协理事,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颜全毅担当品评导赏嘉宾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郑州)名家演唱会》由一位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获得者,五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共同诠释戏曲角儿的艺术。
曲剧《鲁镇》以鲁迅作品为蓝本,将《狂人日记》《祝福》等文本中的人物汇聚于同一时空,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串联起封建社会的众生相,是经典文学的戏曲化转译。饰演祥林嫂的青年演员李晶花,以“靠天靠地靠人靠神”的绝望呐喊,将角色的苦难层层递进,虽是选段,但表演入木三分,人物刻画荡气回肠。突破性地演绎鲁迅笔下人物,消解了经典文本的疏离感,使“鲁镇”从文学想象蜕变为具象的乡土空间。印证了传统曲剧在当代叙事中的生命力。
豫剧现代戏《大河安澜》以父子两代治河人的故事为主线,浓缩黄河儿女半个世纪的生存史诗。贾文龙表演的选段,将科技治河理念熔铸于戏曲程式之中。交响乐的运用,既彰显豫剧的写意美学,又赋予治黄题材以现代性表达。唱腔的悲怆张力,诠释了“千年万年,大河安澜”的集体精神图腾。
申小梅作为越调大师申凤梅嫡传弟子,在《收姜维》中继承“诸葛亮”这一经典角色。她以高亢清越的唱腔与细腻传神的做派,再现了越调“慷慨苍凉”的剧种特质。其表演既恪守“以腔传情”的传统范式,又融入现代戏剧的节奏把控,使“智收姜维”的典故在当代舞台焕发新意。越调作为国家级非遗,通过此类经典剧目的代际传承,维系着剧种基因的纯粹性。
《朝阳沟》选段耳熟能详,杨红霞塑造的银环形象,以清新质朴的表演风格打破传统青衣的程式化窠臼,将知识青年下乡的心路历程转化为戏曲化的情感流动;金不换在《七品芝麻官》选段中以丑角艺术解构官场生态,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与俚俗念白,实现喜剧形式与讽喻内核的统一,深得其师牛得草真传;汪荃珍在《风雨故园》选段中演绎了女主角朱安40余年的苦旅人生,将豫剧的抒情性与现代话剧的心理刻画相结合。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豫剧从“乡土叙事”向“人文关怀”转型的创作图谱。
河南戏曲的繁荣离不开艺术家的守正创新。从《鲁镇》对鲁迅精神的戏曲化诠释,到《大河安澜》对黄河文明的史诗书写,河南戏曲正以“创造性转化”回应着“何以中国”的文化命题。艺术家们通过唱念做打的技艺传承、剧本结构的现代重构、舞台语汇的跨界融合,使戏曲从“博物馆艺术”升华为“活态文化基因”。戏曲作为文明载体的当代价值,不仅延续着中原文化的血脉,更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提供了独特的审美方案。(林宏/文)
来源:林宏文艺评论家公众号 责编:一带一路微视,一带一路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