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郑记(八)
各位老师大家好,两天的会议异彩纷呈。昨天上午听取了董耀鹏书记和徐粤春主任的讲话。前面发言的老师们讲了很多,时间关系,在此,不再赘述。作为中国评协理事,作为中国文化的观察者和艺术的评论者,谨就当下文艺评论生态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几点关于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体系的建议,旨在推动中国评协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一、构建动态文艺评论数据模型,抢占学术制高点建议依托中国评协全国网络优势,联合高校、技术机构共建“文艺评论智慧云平台”。通过AI语义分析对海量评论数据进行情感倾向、价值取向、审美范式等维度建模,建立“传统文艺基因图谱”与“当代创作趋势热力图”双数据库。重点开发“经典作品评论传承指数”与“新生代创作活力指数”评价体系,实现从经验式评论向数据驱动型评论的范式转换。建议设立“数字人文与文艺评论”专项课题,培养跨学科研究团队。
二、启动书画评论的“新启蒙运动”,重塑审美坐标系
作为书画艺术专业的从业者,针对新媒体场域中的审美异化现象,建议实施“经典解码工程”。组织专家团队对历代书画名作进行“数字化解构”,通过4K显微扫描、笔触轨迹还原等技术手段,开发交互式鉴赏课程。联合短视频平台推出“百秒看懂文人画”系列,用算法推送实现传统美学的精准触达。在省市级评协试点“大众美育观察站”,构建包含认知测试、情感反馈、行为追踪的审美素养评估模型。
三、建立“双轨制”评价体系,破解传统与当代的阐释困局
建议设立“传统艺术传承委员会”与“实验艺术创新委员会”双轨机制。比如,针对书法领域,可制定《传统书法品评标准》与《现代书艺创作指南》两个独立评价体系,前者侧重技法传承度与文化阐释力,后者强调观念创新性与空间表现力。定期举办“古今对话论坛”,设立“碑帖的当代转译”主题研讨,邀请碑贴学专家与装置艺术家同台论道,推动评价标准的互鉴融合。
四、实施“评论家星火计划”,培育学术网红矩阵
建议构建“金字塔型”IP培养体系:基层会员开展“百城千评”短视频创作大赛,中层骨干参与“名家工作室”新媒体实训,顶级学者打造“大家说艺”系列直播课。开发文艺评论家IP价值评估系统,将学术影响力、网络传播力、公众引导力纳入评奖体系。重点培育若干名在各个艺术领域“金V评论家”,使其成为连接学院话语与大众表达的“意义转换器”。
当代文艺评论正面临从“阐释者”向“建构者”的角色转变。评协当以数据基建重构评论方法论,以技术赋能重建审美领导权,以体系创新重塑价值判断权,方能在大变革中守住文化根脉,开创新的意义空间。
来源:林宏文艺评论家工作室公众号 责编:林宏文艺评论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