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郑州(九)弦歌千年——中原文明的当代回响
- 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中心、河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2025年理事会暨文艺评论工作会”落下帷幕之际,主办方特别组织安排与会专家、学者赴河南博物院参观考察。
河南博物院的主馆建筑犹如一顶青铜冠冕,稳稳地矗立于天地之中。这座以登封观象台为灵感的金字塔形建筑,不仅是地理坐标的象征,更是中华文明精神谱系的具象化表达。当《华夏正声——中原音乐考古复原展演》的乐声在穹顶下回荡,当1—8号展厅的文物在数字化展陈中焕发新生,河南正以全新视角重新诠释着文明传承的当代意义。
在华夏古乐厅的穹顶下,八千年前的贾湖骨笛与西周王孙诰编钟奏响了文明的二重奏。这支七孔鹤骨制成的乐器,通过精准的音孔排列和科学的测音分析,证实了中国七声音阶的独立起源。当乐手吹奏《远古的回响》时,骨笛的孔洞中仿佛流淌着裴李岗先民的呼吸,将人类对音乐的审美认知推前至新石器时代。这种考古实证与艺术演绎的结合,使文物从静态的历史标本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基因。
展演中的“乐礼·先秦遗音”篇章,将商周青铜乐器的组合演绎推向高潮。王孙诰编钟的65件甬钟按大小依次悬挂,敲击时发出的十二律吕精准对应现代音阶。当《诗经·周颂·清庙》的雅乐响起,观众不仅听到了青铜时代的金石之音,更感受到礼乐制度对中华文明的深层塑造。这种“可听的历史”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展示边界,使文物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
数字化技术的介入让音乐考古更具沉浸感。在“乐诗·汉唐风华”单元,AR技术将唐代乐舞图像投射到真实舞台,观众可通过手机扫描观赏《七盘舞》的动态复原。当曲项琵琶与胡旋舞在虚拟空间中交织,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现场。这种“技术+艺术”的融合,开创了博物馆教育的新范式。八音和鸣,音乐考古的当代演绎,精彩!
走进河南博物院的1—8号展厅,犹如展开一幅五千年的文明长卷。第一展厅的贾湖骨笛与彩陶双连壶,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中原先民的艺术创造力。第二展厅的杜岭方鼎与妇好鸮尊,展现了商王朝青铜铸造的巅峰技艺。第三展厅的玉柄铁剑,标志着铁器时代的黎明。这种按历史脉络铺陈的展陈方式,构建了完整的中华文明认知体系。
文物的数字化重生令人惊叹。在第四展厅,裸眼3D技术让莲鹤方壶的青铜构件逐层拆解,观众可清晰观察失蜡法的铸造工艺。这种"数字孪生"不仅保护了文物本体,更将科技手段转化为文化传播的利器。第七展厅的《唐宫夜宴》XR展,通过扩展现实技术重现盛唐洛阳的市井生活,观众可与虚拟的胡姬共舞,这种"穿越式"体验重构了博物馆的参观逻辑。河南博物院通过“考古盲盒”“文物修复体验”等项目,巡礼中原叙事,将博物院转化为文化生产的实验室。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根脉,以中原大省文化自觉为担当,以“让文物活起来”为使命,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路径。这让我想起2024年11月25日,河南出台为文化创新提供政策保障的《河南省省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制度健全,政策保证,使得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系列文创产品,将文物元素转化为大众消费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这种“文物IP化”策略,使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数字化战略重塑了文化传播格局。“河南省博物馆数字群落”项目将全省338座博物馆的6600余件文物进行数字化整合,观众可通过VR技术云端遨游。这种“博物馆群落”模式,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全域共享。河南博物院的《唐宫夜宴》系列节目,通过新媒体传播触达5.45亿人次,开创了“传统文化+现代传播”的新范式。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河南博物院与百度合作开发的“豫耀九州”AR剧游,将文物知识转化为沉浸式解谜游戏,青少年参与率提升40%。这种“科技+文化”的创新,不仅激活了文化资源,更培育了新的消费场景。河南在文旅融合方面,登封明清古城改造项目投资20亿元,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城市发展新动能。
站在河南博物院的穹顶下,青铜冠冕与透明采光带构成的“天地之中”意象,恰是中原文化精神的当代隐喻。当贾湖骨笛的乐音穿越八千年时空,当莲鹤方壶在数字世界展翅欲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明的传承,更是文化生产力的革新。河南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在保护与转化、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书写着中华文明的新篇章。这种文化自觉,既是历史的责任,更是未来的希望。
来源:林宏文艺评论家工作室公众号 责编:林宏文艺评论家工作室